石中元:破解经济结构性困境:《白河之光》一书带来的思考_星空观察网

石中元:破解经济结构性困境:《白河之光》一书带来的思考

2023-07-03 23:43 来源:北京华艺网
 

石中元著《白河之光》,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初版 ,2023年6月重印版。

现在,我们在广播电视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是主流媒体看中国经济的未来,这是稳定信心的一句话。但是有多少人仔细思考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到底是什么?

有一位领导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中国不断学习、刻苦耐劳、持续创新、渴望致富的中国企业家和中国老百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基本面,而且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这话说得好,破局当下的经济结构性困境,需要刻苦耐劳、忍辱负重地创新技术、好产品。而《白河之光》一书提供了一种破解当前困局的思索:那就是“白河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白河精神”,在《白河之光》一书第九章第三节: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见本书191页)是这样归纳总结的——

20世纪70年代“白河人”锻造出来的白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在中华大地上,白河精神如同一股涓涓不息的溪流,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君子取法地而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人应当向天和地一样,学会坚强与包容,在稳重中走向成功!

北京延庆人在建设白河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白河精神”。这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成为延庆人民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一个象征。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不能少,艰苦创业的好传统不能丢。奋发图强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每一项任务中去实现。

纵观白河引水工程始末记,当年的白河人有六大优良品质:一是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二是养成了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三是在工程中不等不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能力加上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性社会的基本条件。四是自主选择。能够独立思考也一定是拥有自主选择的人,自然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人。五是审美能力。审美是文化的连续性,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佛爷岭下梅作调,白河流域竹为歌。常年活跃在白河工地上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以及白河电影放映队等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是美育的表现。六是战胜困难的能力。不但把困境作为常态,更多的是不断地摆脱困境。“勇气就是优雅地面对压力”,能够优雅的面对人生坎坷,难得!

当年的白河人是一批有使命感的人,他们的身上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能力,方能使白河堡水库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也是北京市唯一获国家银质奖的水库。

“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兴修白河水库的事迹广为人知,此过程中孕育出的优良作风,形成了“白河精神”。下面让我们分享《白河之光》一书中的两个片段,为破局当下的经济结构性困境,做一点回顾与思考。

一、在工作中有激情——众志成城斗洪水

也许,你不陌生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也许,你陌生的是佛爷顶(俗称佛爷岭)下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知道吗?当年的白河引水工程,修建白河水库用了14年时间。你知道吗?有多少人的血汗倾洒在了白河水库工地上。从1969年到1983年,延庆人在那片工地整整苦干14年!在此,为您讲述《白河之光》一书第二章“众志成城斗洪水”的故事。事情还要从1974年7月的一场暴雨说起。

连续几天、阴雨连绵。1974年7月25日上午8时,白河堡地区突降暴雨,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到了中午,天刚放晴,突然山洪暴发。波涛汹涌、浊浪翻滚。冲毁了白河上游的拦河坝。洪水直向马家店一带的四连(井庄公社民兵连)、仓库连、修配连、炸药厂连、一连(香营公社民兵连)、十五连(西拨子公社民兵连)……一字排开的驻地奔腾而来,工棚冲垮,厂房倒塌。横冲直闯的大水,裹挟着山石、木头、衣物顺流而下。仓库连、修配连、炸药厂连的院内水深达1米5深,情况万分危急!全体人员,紧张起来!

四连的工棚最先进水,他们在张顺宗、李金囤、张文元、阎明元的带领下,首先抢救食堂的公共物资,眼睁睁地看着工棚个人的衣物、用具被水冲走。炸药厂连的人员,首先想到的是火药、雷管,他们将全部物资安全转移。孙大兴等几个人从滚滚的洪水中,抢出了拉水车以及做炸药的工具,他们险些被洪水冲走。

修配连张振起、徐殿明等5位同志,看到仓库连的木板冲了下来,勇敢机智的跳入水中、手拉手,把住电线杆,挡住漂浮的木头,一根一根地捞取,拖到山脚下。王长振的脚扎破了,顾不上包扎,他说:“能捞一把是一把,让国家的财产少受点损失。”电焊工马志广、于庆龙、赵占荣等人冒着齐腰深的水,抢救出了全部的电焊机。

六连全体民兵,在连长乔元山、副连长张庆海的带领下,直奔仓库。大家在水中推的推,拉的拉,拽的拽,硬是把吊车、搅拌机等施工机械安全地转移到高地。然后再到工棚抢救个人的物品。左计所、泰长纪等人为了给大家捞衣物,打着手电筒在水中浸泡到深夜。

山洪暴发时,白河工地指挥部正在开会,安排下一步的施工任务。他们立即停会,指挥部成员分成若干小组,趟过齐胸的洪水,奔赴各地施工现场。技术员郭占衡、罗森民、会计武二秃在途中险些被洪水冲走,大家手牵手上了对岸。在十里长的山谷里,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指挥部人员的身影。

洪峰在咆哮,群山在颤抖。洪水冲倒了高压线杆子。当时加强营永宁连的阎成旺等60名弟兄在井下劳动,正准备换班出井。有几个人乘着出碴罐,从120米深的井下缓慢地上升,这个时候,突然断电了!他们悬在竖井的中间,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在漆黑的竖井中呆了4个多小时。在井上的人们,想尽了种种办法,终于将他们从井下面吊了上来。

洪水到来的当天夜里,修配连没有住处了。他们在四面没有墙的凉台上,紧紧靠在一起,抱团取暖,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一连指导员徐步山、副指导员耿尚信得知情况后,天刚刚亮,便带领炊事班将热菜热饭送到修配连,让修配连的兄弟姐妹们吃上了饭。一连主动到抗击洪水中去,程庭相、尤来书、王金苹等人掉到急流中时,会游泳的耿尚信、吴红太冲上前去,将他们从洪水中捞起,避免了重大的人身事故。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水流缓下来了。这时,高音大喇叭唱起了《国际歌》白河工地指挥部负责人许丛林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在十里山谷:“同志们,和我一起唱《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一人唱众人合,山高水长胆气豪!大家就着佛爷顶的松涛,咽着白河的水音,吼叫起来了!他们的嚎叫,河水呜咽、群山动容!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黑脖子、光膀子的草民;这些扛着铁锹、攥着镐头,一身灰土、蓬首垢面的民工 ,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靠山山倒,靠水水跑,只有靠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才能自己救自己!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要撑得起,腰杆要挺得起,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成功!

稍作停顿,许丛林总指挥接着又说:“下面我布置灾后的物资清理、修复工棚、整治道路、拦河筑坝的工作,一连的工作是……二连的工作是……”

大家听完战地动员的广播后,各个连队在红旗下纷纷表态,个个挺胸昂首,人人面带悲壮。按照指挥部的要求,立即投入到家园重建之中。

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一个个汗流满面,仍然不停手中的活路。只见十五连副连长刘振忠撸起袖子,搬起大石头,走向往拦河坝。五连连长马德、副指导员赵平扛着一百多斤的沙袋子往工地上走去,女民兵不示弱,刘进芬、胡秋苓两个人抬着两百多斤的沙袋子紧跟其后。一连袁大海、王怀富几个小伙子,捡最大的石头,装最满的筐,挑着担子,即使汗流浃背,也顾不得歇息,肩膀压肿了,仍然坚持干。

钢钎点石,铁锤飞舞。十里长的山沟里,到处是劳动的人群,他们推的推,抬的抬、铲的铲、搬的搬、扛的扛。铁锨、镐头的撞击声、人们的口号声和着滔滔翻滚的白河水,奏响了一曲中国式的国际歌。 注:本文摘编自《白河之光》第二章白河怒吼。

二、在生活中有品位——“拍婆子”在白河旁

美的世界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劳动的汗水来浇灌。白河人不仅仅是硬汉子,不单单有豪情壮志,他们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傍晚归来梨树下,绿树青山绕农家。爱,是人心中柔软的一角,是善念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爱,并不是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只因有爱,人们在辛苦漫长的道路上乐观地走下去,将艰难旅程化作幸福岁月。爱可以简简单单,但不能随随便便。“白河民工真叫棒,吃窝头、睡凉炕,白天下井眼,黑天找对象”,“白河工人黑脖子,膈肢窝里挟着饭盒子,白天钻洞子,晚上拍婆子”,流行在工地上的民谣,映衬出白河人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当年,白河民工常吃的是窝窝头、熬白菜。一个熬白菜3分钱,两个窝窝头5分钱,一顿饭8分钱。饭量大的男民工舍不得吃第三个窝头,家里困难的女工,往往两人合伙买一个菜。民工住宿条件简陋,开始住在村民家闲置的房屋里,蚊子、苍蝇、蟑螂司空见惯;后来住简易工棚,冬天冷、夏天闷,十几个人大通铺,磨牙的、打嗝的、说梦话的此起彼伏……

当年的白河人有着一种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他们拼命工作,更热爱学习,各连队建立了文化夜校,用点滴时间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他们采用多样化和可供选择的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帮助人们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社会进步。当年的白河人,在劳动之余,是怎样谈情说爱的?用他们的话说,“拍婆子”在白河旁……

白河工地夏天的夜晚,一个年轻漂亮的女钻工,超额完成了任务。晚上,有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个女钻工与她的心上人约定见面。水渠两边高大的白扬,树影婆娑,似乎为她的约会发出了欢快地响声。不远处,修配连的电焊弧光闪闪烁烁,与天上的星星月亮交相辉映。

女钻工靠着水渠上拱型小桥,四处张望,她用歌声召唤着心上的人:“白河水哟,长又长,白河两岸好风光。千里河水浪滔滔,万亩良田稻花香。白河民工齐奋战,要让山河换新装……”“轰——轰——”传来的开山炮声,给她的歌声配上了独特的乐曲。

外号叫“铁班长”的男子汉,听到了那柔美亲切的歌声,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谁呀,在这儿唱?”他明知故问。“我不认识你哟,你走开!”她笑着将他拉在身边。他俩挨着坐在了水渠边上,亲热地握着对方的手,诉说着思念之情……

他俩的相识,是在两年前修建补水渠认识的。那是1978年的初春夜晚,北风呼啸、春寒料峭,天气很冷。大家挥镐刨土,打夯开渠。女钻工有幸参加了铁班长他们的夜班汇战。现场的奋战令人振奋而激动。

你听吧!夯声、锤声、铁锨声,飘向夜空;人声、车声、马达声,此起彼伏。寒冷退缩了,北风不再吼叫了。建设工地上,夯歌阵阵,震荡山谷——

官厅与白河,千年祸害多。生产受威胁,生活苦难多……哎嘿呦呀!

如今修水库,高坝拦长河。荒山变果园,旱地变良田……哎嘿呦呀!

咱们众民工,国家主人翁。敢想又敢干,人人争英雄……哎嘿呦呀!

随着号子的节拍,汉子们弯腰、曲腿,又将夯抬至一定高度,重重砸下去,以此协调动作,缓解疲劳。打夯歌,声调高亢,节奏性强,一唱众和,边打边唱。热烈有力的夯歌,吸引了附近村民驻足观看。

女钻工她们一伙姑娘,在一起挥锹撮土。然而,最引她注目的是旁边干活的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头戴大耳朵绒帽,脚登一双长筒雨靴。他搬起一百斤一袋的水泥,竟如手提棉团一般,稳丝丝的几步小跑放到搅拌机的铁板上。只听“嘶”一声,拆开封口,倒提纸袋,“忽”一声,干净利落地倒了出来。姑娘们舞动铁锹,推沙掺水,拌好的水泥迅速地装在双轮小推车上,一溜烟地推走了。

小伙子来往穿梭,一刻不停地搬起一袋又一袋的水泥。女钻工好奇地问旁边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熟悉的人回答:他是我们的“铁班长!”

工地休息时,她唱的“白河水哟,长又长”,让他俩第一次相识。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铁班长的眼里,女钻工就是从瑶台上来的仙女!

在一个千人表彰大会上,他俩双双站在台上领奖。后来,她多次路过铁班长的工棚。铁班长每次热情地请她进来喝水。她发现铁班长识文断字,能文能武,经常读书写日记。日记中的一段话,令她感动:“你只是名普通的电焊工,可拼劲让你不再普通。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亦是你我的人生”。

“读书成文”,她对他有了好感。更让她吃惊的是,铁班长在日记里写了一首《女钻工》——

手握风枪舒豪情,脚踏峭壁显身手。风枪吼出岩石碎,朝阳欲出山穿透。

石粉飞卷喷烟雾,钻机铿锵有节奏。三年前的娇姑娘,现如今的铁钻头。

从来没叫一句苦,更没嫌过满手油。英姿飒爽女钻工,倾注激情放歌喉。

铁班长好几次悄悄上山,看女钻工手握风枪的神姿。女钻工相好铁班长,终于有了今夜的约会……

她动情地说:“你看,白河的夜晚多美啊。看着这一切,你就不由得要放声歌唱!你说,白河完工了,咱们的生活大变样了,该干什么啦?”

铁班长用火辣辣的眼光,咬着她的耳朵,调皮地说:“日夜渴望,我的新娘入洞房”。

“憨小子,真叫浑!”她笑着伸手打了他一拳。她拉着他的手,站起来说:“时候不早了,咱们该回各自的工棚了”。他俩手牵着手,慢慢地往回走,轻轻哼着“白河水哟,长又长”……

注:本文摘编自《白河之光》第六章白河生活。


星空观察网,黑夜中寻找光明。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