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为史,铸魂弘道——谈大型军史组歌《从南昌走来》的时代价值与艺术创新

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文艺作品始终承载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使命。大型军史组歌《从南昌走来》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其深沉的历史厚度与精湛的艺术表达,在日前的南方军营巡演中引发强烈共鸣,特别是为刚入伍的新战士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初心第一课”。这部作品不仅是军旅文艺创作的重要收获,更是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军史教育实践,其背后蕴含的艺术创新与时代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从南昌走来》以音乐叙事构建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从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到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向一流军队飞奔”,通过11首主题鲜明、层层递进的曲目,全景式地展现了人民军队近百年的光辉历程。这种“以乐为史”的创作手法,通过音乐的情感渗透力,让官兵在审美体验中完成对军队历史的认知和精神传承。值得注意的是,组歌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精心选取每个历史时期关系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和典型战役,以点带面,形成有机的叙事整体,这种历史书写方式既保证了史实的准确性,又赋予了艺术创作的灵动性。
在艺术表达上,《从南昌走来》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的有机统一。作品既有《三大战役定乾坤》般气势磅礴的史诗性表达,也有《军民大生产》中“红红的大枣甜甜的杏”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绘。这种叙事策略既展现了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又揭示了革命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让遥远的革命先辈变得可亲可感。特别是《老山精神万古存》等篇章,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使听众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更能触摸到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教育入脑入心的关键。
组歌的音乐语言同样值得称道。作品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为底色,巧妙融入地域音乐元素,如《军民大生产》中激越的唢呐声与陕北民歌风味,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作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设计了跌宕起伏、变化丰富的音乐意象:《战略大转移》中二胡的婉转悲戚,生动表现了长征的艰难险阻;《奔赴抗日前线》中从低沉到激昂的旋律转变,精准勾勒出从战争阴霾到奋起抗争的情感变化。这种“以声塑形”的音乐叙事,让历史场景在歌声中得以复活,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从南昌走来》的巡演,恰逢新兵入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机选择颇具深意。对于正经历从普通青年向合格军人转变的新战士而言,这场音乐盛宴不仅丰富了军营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红色基因的传递。这种以艺术为媒介的情感教育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更能触及灵魂深处。当新战士在《南昌第一声枪响》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在《奋进新时代》中体会当代军人的使命担当时,他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历史学习,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和身份认同的建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正是该作品最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
从创作层面看,《从南昌走来》汇聚了军内外众多艺术家的智慧,形成了专业与权威相结合的创作阵容。这种军民融合的创作模式,既保证了作品的艺术水准,又确保了史实的准确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作品很好地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结合,为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南昌走来》的成功启示我们,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成为记录历史、凝聚情感、塑造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精品力作,以艺术的方式讲述军队故事,传播军队声音,塑造军队形象,让军魂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为一部“流动的军史教科书”,《从南昌走来》用歌声为新战士铸魂,用旋律为强军事业助力。当新战士在激昂旋律中坚定初心,在情感共鸣中扎根军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次巡演的成功,更是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的代代赓续和强军事业的希望所在。这或许正是《从南昌走来》最深刻的价值彰显。(文/张天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