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微博直播自杀,“点赞者”有责吗_星空观察网

少年微博直播自杀,“点赞者”有责吗

2014-12-05 09:36 来源:未知

    曾某并非孤例,近年来,网上“自杀现象”丛生

    微博兴起的三年间,利用微博“晒自杀”事件已经超过20起

    微博直播自杀,四川泸州19岁少年曾某并非孤例。2010年8月底,中国大陆就出现第一例微博自杀直播,微博网友“苏小沫儿”连发30多条微博,直播其自杀过程,在社交媒体专家董崇飞、《新周刊》等微博用户和警方介入下,事主最终获救。此后,微博世界中一直存有自杀直播,有幸运如“苏小沫儿”被爱心人士抢救过来的,也有抢救不及时离开人世的,2012年3月17日南京姑娘重度抑郁症患者“走饭”(网名),在宿舍自缢身亡,死前在微博留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却没有被及时关注。也不乏被发现纯属恶作剧的。2012年3月21日,网友“小苏苏”两分钟内连发7次“自杀微博”。警方介入后发现该网友身无分文去桑拿消费三四天,认为自己出不来,遂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扬言自杀。
 

微博直播自杀当事人曾某的微博截图,最后一条微博是:“到了最后一刻你却拉黑了我 ”

    不管是给世人“最后的告白”,还是在作秀博围观,根据传播学者、南昌大学教授郑智斌的统计数据,微博兴起的前三年中,“晒自杀”事件达到21起,且全部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自杀并不光彩,用直播这种极端且张扬的方式是在发出“求助信号”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珍惜生命实属首位。人有没有权利自杀,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上千年。但无论如何,自杀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既然如此,向来被“鄙视”的自杀者为何还用直播这种极端且张扬的方式来进行?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分析自杀者的动机。心理学一般将自杀分为主动型自杀和被动型自杀。前者是为达成个人因素以外的目的而进行的自杀。例如,自杀性袭击和日本武士道自杀。后者才是个人因素导致的自杀,也是我们通常情况下说的自杀,是个体的烦恼、苦闷发展到极限,对生活和未来彻底失去信心,而采取唯一、最后的自我防御手段,企图实现心理的最终满足或解脱。而“微博自杀”则是借用信息时代的快捷工具,在自杀之前同步向外界发出信号。

    令人意外的是,发出这种信号其实是为了求助。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一种“表演式求救”。社会心理学者石勇如此分析直播自杀现象:一心求死的人,已经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了。所以,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仍然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也即仍有生的留恋。确实,除了利用微博自杀作秀博围观者,一般的微博自杀者想吸引别人关注,得到心理安慰和支持,而且他们没有必死的决心,潜意识中希望获救。正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秦晓霞认为,发出直播自杀的消息就是在发出一种“求助信号”。

    而网络语言暴力断绝了自杀者对生的最后留恋,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面对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压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但中国的自杀者和世界其它各国不同,中国1/3的自杀死亡者和2/3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时没有精神障碍,而相比之下,几乎其他所有国家的90%以上的自杀者是有精神疾病的。换言之,在中国,急性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应激更易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判断,曾某的自杀属于非精神病范畴,悲剧的酿成,与他的情感问题、成长环境、心理承受能力直接相关。而他选择“长时间温和”的自杀方式(从11月30日早上8点买药开始到失去意识,曾某直播自杀4小时,一共发出38条微博,选择的方式也是吃药、点炭等慢性方式),显然内心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网络语言暴力却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某的微博直播自杀一开始,很快引起网络围观,不少网友在微博中劝其不要冲动,不要自杀,一度松懈了小曾的冲动绝望情绪(曾发出“谢谢大家的正能量和前女友不懈的开导,我睡觉去了”、“我还不想死”)。但网络暴力却将事态引向另一个发展方向。微博用户“宁财神”(微博非认证用户)在看到曾某发布了用于自杀用的炭火时,使用了极其嘲讽的语气转发:“老板,加20串肉筋,10串板筋,再烤两个大腰子! ”。而类似“忍不住哈哈哈”的围观嘲讽不绝于耳,甚至大骂“你必须死”“到底死了没有”“赶紧死”等等。曾某并非首位微博自杀遭遇网络语言暴力者。2011年9月1日凌晨,拥有7万粉丝的湖北仙桃电台DJ奕扬在自己的微博上接连写下了5篇“生离死别”的文章,意图自杀。众多网友围观,却没有一人出来制止,相反点赞,嘲讽“你到底还死不死”等,最终这位年仅25岁的年轻DJ离世。


部分网友在曾某放弃自杀念头时,留言“不行,博主必须死”、“赶紧死”等,将事态引向另一个发展方向

    当然,并没有研究说明网络语言暴力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死亡,但毫无疑问,此时此刻这些自杀者精神状态是非理性的,积极的评论可能仍然无法挽救自杀者,但消极负面的评论一定会让事情更迅速地向更糟糕的方面发展,最起码断绝了自杀者对生的最后留恋。据媒体报道,曾某母亲不相信儿子是有准备的自杀。

 

    生命何其宝贵,滥用网络暴力行为亟需规制

    确实有人利用微博自杀作秀,但这不能成为滥用网络暴力语言的理由

    从社会学上来说,在网络语言暴力的背后,是社会个体及其所属的社会群体的力量体现。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社会戾气丛生。也由此制造了网络上犹如软刀子般的语言暴力,而类似微博自杀遭遇网络暴力,似乎还与之前利用微博自杀博围观者透支着社会的信任与公民的良知有关。

    不能否认,一些微博自杀事件事后证明确实是在炒作搏出位,最著名的当属前文所提的“小苏苏”事件,而当人们为“走饭”的自杀扼腕叹息之时,微博中接连出现了好几位“直播假自杀”的网友,此后这样的闹剧一直再次发生。一旦被假消息欺骗多了,“狼来了”效应似乎也就会自然形成。于是,网友习惯假设该类自杀微博为恶作剧,采用相反方法刺激自杀者。可即便如此,却不等同于可以对这种行为围观嘲讽。正如一篇相关评论中所说“‘狼来了’也仅是置之不理,而不是在不闻不问的基础上添油加醋。”毕竟生命何其宝贵,对于关乎生命的行为,不能存在任何侥幸万一的理由。

    滥用暴力语言引起人“惊恐焦虑或情绪低落”,有必要对此进行规制

    当然,对微博自杀者围观嘲讽点赞,甚至大骂“你必须死”“到底死了没有”“赶紧死”等等,是极端的网络语言暴力,但不可否认,网络虚拟空间里的恶意攻击谩骂确实是是十分常见,从2006年至今,中国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一个接着一个,“虐猫事件”、“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不胜枚举。中国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亟需规制。在此,西方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互联网遇暴力语言并非中国特色。2013年9月,一位英国14岁少女因为不堪网络辱骂而自杀,她的不幸遭遇让包括英首相在内许多英国人都震动不已。早在2008年11月美国一名少年在互联网上以直播形式自杀,有1500人观看,并嘲讽他“是男人就要说到做到”。

少女的父亲表示会宽恕,但这名14岁的英国女孩确实是因为不堪网络侮辱谩骂而自杀身亡
 

    虽然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但不能在互联网上随意侮辱谩骂他人却是国际社会的惯例。根据英国《1997年免受骚扰保护法》,“骚扰”(harassment)除了指将人置于“暴力的恐慌”的言论,还指引起人“惊恐焦虑或情绪低落”,如前文所述,并没有研究说明暴力语言最终导致了网络直播自杀者的死亡,但类似“你必须死”“到底死了没有”“赶紧死”等等言论对于此时此刻极度脆弱的自杀者而言显然引发情绪低落、焦虑甚至绝望。美国尺度虽然比英国宽松很多,不以刑事定罪,但全美有18个州有关于“网络欺凌”的立法,47个州有关于“网络骚扰”的立法。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结语:有效对自杀者进行心理疏导,遏制自杀,并不是我们每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但不点赞嘲讽,默默走开却非常简单。自律,就是一种善。

 

 


 






 

星空观察网,黑夜中寻找光明。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