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现27万平米古寨遗址 或清代为抗土匪所建
重庆商报讯 近日,在大渡口区跳蹬镇的金鳌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发现一处山寨遗址。目前,已清理出约100米长的残留寨墙及一个残存的寨门。 专家初步推测,该山寨可能是清代的,总占地面积约26.9万平方米,或为当时村民抵抗土匪、流寇所筑。大渡口区知名的寺庙金鳌寺正是处在该山寨之中。
山寨只剩残垣断壁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金鳌山寨的考古发掘现场。在缓坡上,一段约100米长的寨墙已经被清理出来。中间是山寨的西寨门,宽1.42米、长3.4米、残高2.4米。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周勇介绍,从寨墙和寨门的修建方式来看,有明清时期的特点,“条石上的凿痕比较细密,而明代以前的凿痕多是粗糙的,初步推测是可能清代的。”
“上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已将寨门裸露在地面上的部分破坏掉。”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国洪介绍。
跳蹬镇金鳌村56岁村民沈建明回忆,在他五六岁的时候,还亲眼见过西寨门完整的样子。“是一个石拱门,我踮起脚都摸不到顶,柱头修得很巴适。” 沈建明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修房子、修堰塘,就把这个拱门的条石抬走了。渐渐地,门址被泥土、杂草掩埋,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了。
李国洪称,考古队去年12月10日来到这里发掘时,这一片寨墙、寨门都被草丛、树林掩盖着,根本看不出来。
寨墙上还有“排水洞”
周勇称,这次的一大重要发现是寨墙上由条石错落砌成的“洞”,大小约40平方厘米,总共发现了4处。
“这是排水洞,应该是当时寨里人用来排污水雨水的。”周勇说,这些洞不大不小,既能满足排水功能,又可以避免敌人从洞里钻入。此外,他们在发掘中还发现,寨墙的墙体外部是以条石错落砌成,中间则用黄沙土和乱石填充,从而增强了寨墙的防御功能。
据介绍,经过前期考古发掘,专家们已经初步划出金鳌山寨的范围,占地面积约26.9万平方米。
“一面靠山,三面临江。其中有两面是绝壁,地势险要,在缓坡地带筑墙,从而合围成了一个山寨。”李国洪说,山寨共有寨门3个,其中东寨门、南寨门均被破坏。记者看到,南寨门所在位置,现在已是村民的菜地。
修山寨是为抵抗土匪?
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修建山寨目的为何?山寨的主人到底是谁?
李国洪介绍,据他们查到的史料显示:明末,跳磴当地四位乡绅自发出资,并发动民间百姓捐款捐粮,在金鳌山利用自然险要山势建起古寨,以在缓坡地带筑墙的方式,合围而成金鳌山寨,易守难攻。
周勇说,从寨墙的选址、修建形式来看,有很强的军事目的,很明显是用来抵御外敌的,“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应该是抵抗土匪流寇的,也很有可能是用来抵御张献忠的。”
金鳌寺处山寨范围中
值得注意的是,大渡口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鳌寺正是处在这个山寨的范围中。此次考古发掘本是前来挖掘金鳌寺遗址的,听村民说起寨门的故事,才在金鳌寺几百米远外发掘了寨墙和寨门。
“结合出土遗物以及文献记载,金鳌寺的建造时间不晚于明代万历年间,那么应该是金鳌寺修建在先,山寨修建在后。”李国洪认为,当时的金鳌寺,正是很多老百姓躲避战乱的地方,所以山寨修建的目的或许就是要保护金鳌寺。
金鳌寺,坐落在金鳌山的山峰。历史上,经过多次损毁和重建,金鳌寺昔日的辉煌早已不见。如今,金鳌寺遗址只残存上殿部分墙体和地基、东西厢房基址和放生池。
去年12月,考古人员对金鳌寺进行了勘探试掘,至今已出土遗物100多件,包括唐代瓷盏、宋代佛首、明道四大天王佛像等。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 员还找到了6件滴水标本,这些滴水上的花纹以神兽纹和莲花纹为主。周勇介绍,滴水属于古代房屋的构件之一。按照规矩,一般同一时期的房屋,滴水花纹都要一 致,而这6件滴水标本上的花纹各有不同。“这也意味着,金鳌寺至少经过了6次新建或维修”。
在寺庙前百米开外,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明代石拱桥。拱桥由条石筑成,长近8米,桥洞早已被当地村民用条石填堵,桥上如今已成为仅供一人行走的窄路。
“根据发掘,当年这座石拱桥宽达2.8米,这里是当年进入金鳌寺的必由之路,四方的香客来金鳌寺,都得通过这石拱桥。”李国洪说。
计划
将对寨子和寺庙
进行打造
市民可不可以再一睹金鳌寨子及金鳌寺的昔日辉煌?李国洪介绍,目前大渡口区正在编制大渡口区旅游文化发展规划,将对寨子及寺庙进行整体打造。按 照计划,寨子将发掘一部分,其余部分进行原地保护。而金鳌寺的第一期发掘工作自去年12月开工以来,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还将对已发掘的文物进行修复。预 计年后还将进行第二期发掘。